“润智·研究生论坛”第二期文献汇报笔记

发布者:陈悦发布时间:2017-02-25浏览次数:1505

1场文献报告题目:新形势下农户参与合作经济组织的行为特征、

 

利益机制及决策效果

 

    报告人:岳启凡(2015级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

    主评论人:王倩,晁菲梦,柏昱

    嘉宾:张笑寒、高纹

    报告日期:2017年2月22日

    报告地点:敏达楼415

 

    一、研究背景

    现阶段,传统分散式农村发展模式已严重限制了我国农村发展的总体水平。如何利用现代化经营模式推动农业发展,是当前我国农村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最主要问题之一。作为承接农业投资的重要载体之一,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实际作用的充分发挥,可以增强农民的经济收入,改善传统模式经营的弊端。而且,现阶段在国家各种扶持政策的指导与鼓励下,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稳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影响范围正在逐渐地扩大,为农业生产活动开展和农民增收提供重要的保障作用。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二、研究思路与基本内容

    (一)模型基本假定与说明

方程中xp和 yp分别代表粮食产品(x)非粮食产品(y)的产出量;参数 cx和 cy(cx,cy>0)分别代表生产粮食产品(x)和非粮食产品(y)的固定学习成本,反映农户各自的禀赋;ex和 ey(ex, ey>0)分别代表粮食产品(x)和非粮食产品(y)的专业化经济程度;决策变量 lx和 ly(lx,ly≥0)分别代表农户生产粮食产品(x)和非粮食产品(y)的劳动份额,即专业化水平。

假定单个农户的劳动力总量为 1,因而农户个体的劳动力禀赋约束和农户个体的预算约束就可以表示为:

农户生产的农产品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和农户生产的农产品通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进行协调我们可以用柯布—道格拉斯型效用函数来刻画农户个体的效用:

    (二)模型的比较静态分析结论

    命题 1:满足 t>k,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就会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壮大;在农户层面则表现为农户参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意愿更强烈、参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行为更积极。

    命题 2:农户专业生产某种农产品所获得的专业化经济程度越高,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越容易产生。在农户层面则表现为:加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进行农业专业化生产的意愿更强烈、进行农业专业化生产的行为更积极。

    命题 3:由于不同农户家庭自身资源禀赋不同,所以也可能导致不同农户参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决策效果各异。

    (三)实证分析

    本文用于检验各命题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课题组在 2014 年发起的要素集聚与农民收入增长问卷调查。调查问卷主要内容涉及农户家庭基本情况、农户生产经营情况(包括农户收入支出情况、家庭劳动力等)、农户加入农民经济组织情况等方面

主要使用OLS和异方差probit模型,选取的变量包括农户是否加入合作经济组织(变量取值为 1 表示农户加入了合作经济组织,变量取值为 0 表示农户未加入合作经济组织)、农户是否愿意加入合作经济组织、参加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能显著提高家庭收入、农户专业化意愿、生产环节专业化(分化程度为0~10 之间的连续数值,取值越大表示专业化程度越高)。农户家庭收入(FI)、区域经济环境(EE)、物质资本(PC)、人力资本(HC)、社会资本(SC)、家庭特征(FC)作为主要控制变量,验证了前文理论分析提出的三个理论模型。以此完善新形势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研究框架,充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的研究内容。

    三、主要结论

    农户加入合作经济组织的意愿和行为主要受到家庭劳动力分工、收入结构分布、土地经营情况、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农户加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能够显著促进农户的农业专业化生产意愿和行为,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环节的分工和农业专业化发展。农户加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决策效果受到农户资源禀赋等多种因素影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对农民收入的促进作用应该以农户所拥有的劳动力、土地、资金等资源禀赋保障为基础,做到“人尽其才和物尽其用”。应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把分散的小农户有效地组织起来,节约交易费用,规避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以获得农业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效益,实现小农户和大市场的有效衔接;还要注重保护农村弱势群体的经济利益,防止内部成员收入差距扩大趋势以保障农业专业化生产惠及到更广大的农民群体。

    四、汇报点评

    本篇论文的核心价值在“三农”领域要求经营体系创新的背景下,研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的可行性,决策效果。研究结论体现互惠合作原则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当前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下的一种规模经营的组织形式,能够促进农村劳动分工和农业专业化发展并进一步使农户获得更高的收入。

在理论模型部分,本文令α=β=1, 即农户对粮食产品(x)和非粮食产品(y)具有相同程度的偏好,简化了模型。存在困惑,可以进一步拓展模型。同时文章的实证部分并没有体现出对前面三个命题很好的检验,实证分析部分的研究还值得推敲。

    汇报文献:温涛、王小华、杨丹等. 新形势下农户参与合作经济组织的行为特征、利益机制及决策效果, 《管理世界》, 2015(7), 82-97.

 

第2场文献报告题目:新时期政策扶贫:目标选择和农民增收

 

 

    报告人:金少涵(2016级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

    主评论人:王渊,何荟军,杨昕

    嘉宾:张笑寒、高纹

    报告日期:2017年2月22日

    报告地点:敏达楼415

 

 

    一、研究背景

    扶贫是一个老而新的话题。说它“老”是因为我国从改革开放开始,就开展扶贫工作。说它是因为不同的时期我国的扶贫工作具有不同的意义。

    当前我国仍然面临艰巨的贫困治理任务,按照调整后的人均2300元贫困标准,2014年底我国农村仍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12.8万个贫困村,贫困地区发展滞后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反贫困非常重要,因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经济发展全面进入新常态,各项改革事业进入“攻坚期”十三五时期也是脱贫攻坚啃硬骨头、攻城拔赛的时期,必须横下一条心,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加紧进度,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地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近年来我国在脱贫工作上狠下功夫,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2013年贫困人口减少1650万人,2014年减少1232万人,2015年减少1442万人。四年来贫困人口减少近六千万,约等于一个中等国家人口。2016年扶贫资金首次突破1000亿元。十三五期间,约1000万贫困人口将告别贫瘠大山。

    二、研究思路与基本方法

    (一)新时期国定贫困县的认定

    模型基本结构如下:Pr(D=1丨X)=G(Xβ+γ) (1)

    模型中被解释变量由列向量D构成,其元素取值为1代表着已被选择进入某一特定群体的事实(反之取值为0);X是影响D中元素取值的因素集,可能包括若干变量,G(.)是具体函数形式。

    (二)扶贫政策对农民的增收效应

    1.基本的双差分模型

    一般考虑政策实施带来的效应我们会用DD模型。其实质是经过两次差分,排除环境的时间趋势和参与比较的两组个体固有的特征差异对政策评估内部有效性的干扰。模型如下:

(2)

式(2)中,表示t时期i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使用当期名义收入对数值。是指明i县是否属新国贫县的虚拟变量,当i县为新国贫县时,取值为1,否则为0。为年份虚拟变量,若某年属划定新贫困县的时间(2001年)之后,取值为1,反之为0。是与的交互项,乘积为1时代表一个县是新国贫县且正在受到扶贫政策干预。是代表i县某特征的控制变量,这些特征差异可能潜在地影响农民的增收能力。回归式(2)中系数体现的就是扶贫政策对农民收入的干预效应。

    2.改进的经验模型

    如果干预组和对照组在政策干预前各期都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则可认为干预是随机发生的。新国贫县和非国贫县在初期经济水平、地域、自然、地貌、人口等特征也具有一定的异同性。这些初期差异可能会潜在地影响农民的增收能力,对双差分模型识别农民增收效应的内部有效性构成威胁。

本文通过以下步骤获取新的对照实验样本。首先,舍去非国定贫困县子样本中初期农民收入水平绝对较高的观测。然后,充分考虑初期经济水平、地域、地貌、人口等特征差异,按被认定为国定扶贫重点县的可能性给其他的县赋分值(贫困倾向),划分能够满足干预组和参照组相似性的分值范围。得到的样本称为精炼样本。再将精炼样本分为低收入组、中等偏低收入组、中等收入组、中等偏高收入组、高收入组。模型如下:

(3)

右上标j代表按初期农民收入水平划分的组别,j=1,2,3,4,5分别代表低收入组、中等偏低收入组、中等收入组、中等偏高收入组和高收入组。其他变量的意义与式(2)相同。 就是我们所关心的扶贫政策对农村居民所产生的增收效应。

    三、主要结论

    (一)新时期国定贫困县的认定

    1.一个县的经济水平越高,就越不可能被列入贫困县名单。

    2.农业人口比与被认定的概率具有正相关关系。

    3.少数民族县与非少数民族县相比,被列入国定贫困县的可能性高。

    4.革命老区对认定新国贫县的边际影响为16.4%-20.1%,且具有显著性。

    (二)扶贫政策对农民的增收效应

    1. 精炼样本中只有初期农村居民收入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和中等的新国贫县在扶贫政策实施一段时间后,获得了显著的农民增收效应。

    2. 在整体水平上,新国贫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受扶贫政策冲击不明显;分组估计表明,扶贫政策对农民的增收效应具有参数异质性。

    3.政策产生效果具有一定的时滞性。

    四、汇报点评

    本篇论文选题恰当精准,能够切实结合时代热点问题展开讨论,论文标题确立得当,简明扼要,抓住文章论述中心,通过目标选择和农民增收两个视角就新时期扶贫政策展开讨论,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意义和理论建树价值。文章对于probit模型和双差分分析方法的应用,剔除干扰因素之后,来判断一个县所受扶贫政策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影响效用。我认为这是本文的独特之处。作者将自己所收集的数据,以山区县革命区少数民族县等为衡量标准来进行划分,在实证分析后得出,新时期扶贫政策对新国贫县农民具有增收效应:在整体水平上,新国贫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受扶贫政策冲击不明显;分组估计表明,扶贫政策对农民的增收效应具有参数异质性。

    但是,论文也存在些许不足,在数据选取方面缺乏新国贫县历年来的扶贫资金数据,尚未克服由于扶贫资金投入强度所带来的估计偏差,其可能对实证部分产生的结果带来影响。扶贫项目一般具有一般均衡效应,受到扶贫政策的新贫困县的经济发展可能会对周边地区的经济产生辐射作用,论文中对扶贫政策产生的这部分效应研究不够深入。

 

 

    汇报文献:

    张彬斌. 新时期政策扶贫:目标选择和农民增收, 《经济学(季刊)》, 2013, 12(3), 959-982.

    参会指导教师:张笑寒老师,高纹老师

    论坛值班助理与稿件推送人:2015级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王倩;2016级西方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丁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