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智•研究生论坛”第八期由晁菲梦、杜冰丽两位研究生汇报文献。本期论坛参会研究生共15名,主要是来自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国民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等专业2015级、2016级研究生。高纹老师、张笑寒老师与秦永老师受邀参会进行点评。
第1场文献报告题目:要素市场扭曲与中国创新生产的效率损失
报告人:晁菲梦(2015级西方经济学)
主要评论人:秦杰,岳启凡,费振东
点评老师:高纹,张笑寒,秦永
报告日期:2017年4月26日
报告地点:敏达楼415
一、选题背景
如何有效地优化创新资源配置、促进创新生产效率提升是新常态下中国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因而其也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学者们就中国创新生产效率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展开了较为深入的讨论。然而,遗憾的是,目前鲜有研究充分关注到,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由于要素市场的市场化进程滞后于产品市场的市场化进程所产生的要素市场扭曲对创新生产效率的影响。
二、基本方法与贡献
本文基于创新生产效率的视角,以劳动力要素市场扭曲和资本要素市场扭曲为主要切入点,探讨劳动力市场扭曲和资本要素市场扭曲对创新活动及其效率损失的影响机理,通过实证研究了劳动力要素市场扭曲和资本要素市场扭曲对中国创新生产效率损失的影响效应,并基于反事实检验考察了要素市场扭曲造成的创新生产效率损失缺口。
随机前沿模型构建:
要素市场扭曲的测算:
三、主要结论
1.中国劳动力和资本要素市场均呈现出扭曲态势,劳动力要素市场扭曲程度小于资本要素市场扭曲程度。
2.劳动力要素市场扭曲和资本要素市场扭曲显著抑制了中国创新生产活动的开展及其效率提升。
3.中国要素市场扭曲的效率损失缺口达0.2205,且劳动力要素市场扭曲所造成的效率损失缺口低于资本要素市场扭曲的效率损失缺口。
四、汇报点评
文章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机理分析和实证检验,得出要素市场的扭曲对于创新活动是存在影响的,并且对推动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有所启示。本文的机理分析摒弃了传统的要素市场分析范式,考虑到现实世界中市场失灵普遍存在,即要素的使用和配置无法达到最优状态。而是从两个要素角度来考虑问题,这种思路值得学习。关于创新,熊彼特将创新理解为旧的生产要素组合被新的生产要素组合的替代过程,在我国目前创新驱动战略下,创新能够提高生产力,将原来的要素驱动变为创新驱动,但是过程也可以分为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不同阶段对要素配置也不同,因此可以考虑将创新进行划分,这样可以更好的提供政策意见。
现场有老师指出,文献贡献点突出,以反事实方法测算效率缺口。影响机理梳理清楚,值得我们学习。老师们建议,研究生期间,读文献的视野要多,广,多接触外文文献,了解国外研究水平。汇报人对自己所选文献要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路,抓住其中核心内容,为自己研究方向下基础,从汇报中获得启发。
汇报文献:白俊红、卞元超,2016:《要素市场扭曲与中国创新生产的效率损失》,《中国工业经济》第11期,39-55.
参会指导老师:高纹老师,张笑寒老师,秦永老师
第2场文献报告题目:财政分权、地方政府竞争与土地财政
报告人:杜冰丽(2016级政治经济学专业)
主评论人:嵇欣欣,刘凯敏,杨昕
点评嘉宾:高纹,张笑寒,秦永
报告日期:2017年4月26日
报告地点:敏达楼415
一、文献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增长奇迹。这期间:一方面,在产品价格市场化之后,资本、劳动力、土地等要素市场逐步建立并完善,资源配置由非市场化行政方式向市场化转变,资源配置效率逐步提高;另一方面,中央政府放权让利、进行经济上的分权、财政收支权力在政府间不断调整,并在分税制后稳定下来,对地方政府发展一方经济产生了极强的激励作用。
分税制的最初原因是为了解决财政包干的弊端,调整中央和地方政府间关系,然而在调整过程中并未实现财权和事权的统一和匹配,导致地方政府具有很强的激励把对地区经济的“援助之手”转变为“攫取之手”(陈抗等,2002;王文剑、覃成林,2008),由于分税制只是规范了预算内财政收入的运作方式,并没有对预算外和非预算资金进行更加规范化的管理,使各地方政府都拥有更加强烈的激励扩大预算外收入,加大对地区经济的攫取。近10年来,城区面积扩大、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土地开发出让和转让高潮的出现,均是地方政府在分税制约束下主动寻求的一些行为模式,土地出让金已成为地方政府的“第二财政”(周飞舟,2006)。据刘守英和蒋省三(2005)对东部发达地区两市一县的调查,土地出让金收入占到预算外收入的58%-69.3%,从土地上产生的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1/2以上,发达地区的地方财政成为名副其实的“土地财政”。
二、主要思路与方法
(一)主要思路
本文以分税制带来的地方政府追求财源行为变化和官员晋升考核制度带来的地方政府追求政绩行为变化的分析为基础,对地方政府选择土地财政的行为给出合理的解释,并利用1999- 2007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为理论推理提供经验支持。本文的第二部分主要是财政分权和地方政府竞争对地方选择土地财政的逻辑推理;第三部分说明实证研究中的指标选取、计量模型和数据来源;第四部分为实证检验,并分析了地方土地财政产生的具体效应;最后是本文的结论和政策启示。
本文解决的主要问题:1.地方政府选择土地财政的原因及其内在逻辑,2.土地财政与现行的财政分权和地方政府竞争存在的关系,3.假设财政分权对地方选择土地财政存在影响,其影响是否存在地区差异。
(二)研究方法
具体来说,本文的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几步:
1.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基于以上理论分析和本文的研究目标,建立如下计量经济模型:
2.结果解释
本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结果估计。原因有二:一是Hausman检验拒绝了随机效应(random effect)模型,对所有的方程均支持固定效应。二是就中国区域发展的现实来说,地区禀赋差异较大,选择固定效应模型符合现实,综合考虑选择了固定效应模型。为了消除截面异方差的影响,我们对计量方程进行广义最小二乘法(GLS)估计。分别把其他控制变量加入方程,如果系数方向和显著性均不变,则更能证明我们的结论具有较高的稳健性。
三、主要结论
(1)分税制带来了地方政府追求财源行为变化,中国式分权激励了地方政府用“扭曲之手”来攫取土地财政收益,政府间政治晋升竞争进一步驱动了地方政府采取积极的土地财政策略。分权对地方土地财政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
(2)本文研究发现,进一步加强土地市场建设有利于缓解地方政府“卖地赚钱”的冲动,前提是避免土地市场出现大幅波动,稳定地方政府的土地预期收益。
(3)加快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也有利于减少地方政府选择土地财政的激励,地方基础设施完善后,地方政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建设靠第二(土地)财政”的“怪圈”。
四、汇报点评
作者从两个方面对各地方政府实施土地财政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首先,在财政分权方面,由于分税制的进行,对地方政府的预算内收入进行了规范,但是没有对预算外收入进行规范,给地方政府实施土地财政提供了机会,而财政压力是地方政府实施土地财政的外在压力。其次,在地方政府竞争方面,由于长期以来,各地方政府官员的升迁都和经济发展相挂钩,各地区间的晋升越加激烈,地方政府改善经营业绩的动机就越强烈,因此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也会对地方政府实施土地财政起到推动的作用。
紧接着,作者通过构造理论模型,对土地财政、财政分权和地方政府竞争进行了指标衡量,有些指标还进行了多层次的验证,加强了衡量指标的可信性。并且模型中也加入了必要的控制变量和虚拟变量,使得模型的构建在整体上具有较强的拟合度。
最后,作者通过多元回归分析,验证了本文的猜想。认为,由于分税制后的地方政府财政压力的扩大,迫使地方政府实施积极的土地财政补充预算外收入来缓解财政压力;而各地方政府之间竞争的加剧,进一步强化了土地财政的实施。本文的研究具有实际参考意义。应当加强土地市场建设,在稳步推进地方政府摆脱土地财政的同时,也要防止土地财政对地方经济的冲击。
汇报文献:吴群、李永乐.财政分权、地方政府竞争与土地财政,《财贸经济》,2010,(07),51-59.
参会指导教师:高纹老师,张笑寒老师,秦永老师
论坛值班助理与稿件推送人:2015级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王倩;2016级西方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丁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