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智·研究生论坛”第十一期文献汇报笔记

发布者:陈悦发布时间:2017-05-18浏览次数:1207

    “润智研究生论坛”第十三期由丁春风刘凯敏两位研究生汇报文献。本期论坛参会研究生共9名,主要是来自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2016级研究生。李想老师、高纹老师与秦永老师受邀参会进行点评。

 

第1场文献报告题目:中国的城乡一体化构建之路

—选自《江村经济》第十章

 

    报告人:丁春风(2016级西方经济学)

    主要评论人:靳瑶,张尧

    点评老师:高纹,秦永

    报告日期:2017年517

    报告地点:敏达楼415

 

    一、选题背景

    《江村经济》是费孝通根据自己留英读博前对江苏省吴江县开弦弓村进行实地田野调查而写成的博士论文。最初题名《开弦弓,一个中国农村的经济生活》,英国出版时书名为《中国农民的生活》,我国中文出版时沿用原书《江村经济》一名。书中描述了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及与此社区社会结构的关系,说明这个正历经巨大变迁的乡村经济的动力和问题。费孝通出于客观的偶然因素选择调查开弦弓村。当时该村是我国蚕丝业的重要中心之一,其过去十年的蚕丝业改革实验启发作者将其作为中国工业变迁中的个案,试图通过全面了解该村社会组织的同时,对其工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另外,开弦弓一带农业发展水平高,土地占有制度特殊,利于研究中国的土地问题,同时它是典型的研究依靠水上运输的集镇系统。

    二、基本方法与贡献

    1、整村调查方法

    费孝通先生在1936年对江村(江苏省吴江县庙港乡开弦弓村)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调查,详尽地调查了村里的土地、人口、经济等内容。整村调查方法不仅有助于分析江村的农民生活变化,也有助于分析类似于江村的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变迁。在当今的农业经济分析方法中,在以问卷式的抽样调查为流分析方法中,定点观测的整村调查方法仍值得借鉴。

    2、历史比较分析方法

    本书对江村的三次调查体现了鲜明的历史时代印。由于时代背景、政治背景、经济环境和社会生活等环境的影响,中国人民的社会经济方式和社会经济活动存在较大差异,通过三个时间段的历史比较,客观分析江村40余年的农村生活变化。特别是由于建国以前的统计资料匮乏,本文对江村的农村经济调查为我们进行不同历史阶段的对比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参考。

    3、空间经济分析方法

    本书较早地利用了空间经济的分析方法与工具,例如长江下游流域图、开弦弓周围的环境、村庄详图,这些分析工具至今仍然实用。

    80年前,费先生就已预见到城市化是大势所趋的历史潮流,并努力探索一条尽可能合理的路径,并且这条路径的取向是以农村和农民为本位的,不是靠牺牲农业发展、损害农民利益来推进城市化进程。在新时期城市化进程中,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应建立城乡统一的生产要素和劳动力市场,促进生产要素和劳动力在部门和地区间合理流动,以提高社会生产效率,提高农民收入,在实现城市化的同时,也实现农业现代化。

    三、主要结论

    1、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

    2、统一城乡土地市场

    3、统一城乡资本市场

    基于对江村当时融资方式及其优劣势的分析,费孝通提出让城市资金回流到农村,大力发展和完善农村金融市场是振兴农村经济的必经之路,因为:“都市在过去一个世纪里太对不起乡村了。先夺去了他们收入来源的手工业,他们穷困了,更乘人之急,用高利贷去骗他们的土地,最后他们还剩些什么可以生活的呢 ?”这种观点不仅在20世纪30年代具有前瞻性,就是在推进城市化建设的今天依然具有价值。

    在分析城乡关系之后,费孝通把视角锁定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上:“要想在正常的方式中去吸收农业劳动力到农业之外去,一定要先想法使农业所需要的劳力减少。农业所需要的劳力减少之后,农村就无需要再拖住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使他们半陷在泥土中,动弹不得。”由此可见,费孝通先生的城乡关系理论对于我们在今天城市化进程中和谐发展农村经济,构建城乡一体化体制依然有着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四、汇报点评

    《江村经济》调查研究方法采用了微型社区,将开弦弓村视为一个微型社区,作者深入村内,与村民同吃同劳作,历时两个月进行田野工作。通读作者对开弦弓村的描述可以说是细致入微,涉及村内居民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正如作者的导师马林诺斯基教授在序言中所说的,这书将“被认为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本书让我们注意的并不是一个小小的微不足道的部落,而是世界上一个最伟大的国家。”“通过熟悉一个小村落的生活,我们犹如在显微镜下看到了整个中国的缩影。”但在评论人汇报过程中,也有过这样的疑惑:仅仅只研究一个开弦弓村,就将其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视为中国农民生活的范本,会不会有失偏颇?在当时的人口构成中,农民占了百分之八十以上,江村作为研究样本是否太小?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早在90年代初,利奇教授就对此提出过同样的质疑,他考虑不是样本的大小,而是一个微型社区能否涵盖整个中国农民文化的全部。“一个包括人数众多,历史悠久,文化复杂的民族或国家,只研究其中的一个有少数人组成的小社区,能不能了解这个民族整体的社会文化?”汇报人对此疑惑做了解释,费老于1996年发表的《重读<江村经济.序言>》特意回答了这一问题,开弦弓村是中国几十万个农村中的一个,所以它既有和其他几十万个农村的共同性,又有其特殊性,只要把里面的个性和共性实事求是的弄清楚就可以避免“以局部概论全体”的问题。

 

    汇报文献: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140-156.

    参会指导老师:高纹老师,秦永老师

 

2场文献报告题目:政治关联与经济增长

—基于卫星灯光数据的研究

 

    报告人:刘凯敏(2016级西方经济学专业)

    主评论人:丁春风,杜冰丽嵇欣欣

    点评嘉宾:高纹秦永李想

    报告日期:2017517

    报告地点:敏达楼415

 

    一、研究背景

    本文的研究背景就是1994年实施的分税制改革使中央部委集中了大量的财政资源和项目审批权限,中央的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的55%,但却只负担30%的支出责任。 并且由于中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地方政府积极促进了市场制度建设、基础设施投资等,中国的地方政府发挥了积极的“援助之手”,形成了良性的“为增长而竞争”的发展模式。从而很多研究中国地方经济增长的文献基本上都遵循了地方竞争的逻辑。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本文作者选择从中央政府的角度来研究地方经济增长。

    二、研究思路与基本内容

    本文采用校准后的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度量了地方的经济增长,基于2003年部长更换的自然实验,利用倍差法研究了1998-2007年期间政治关联的变化对部长来源地经济增长的影响。

进行数据处理的时候,栅格内部校准时的模型(1998-2007年间的20组数据):

得到20组回归系数之后,利用下式对有光栅格进行内部校准:

同年度不同数据合成部分的公式:

不同年份数据的时间序列修正:

根据政策评估中的倍差法,用下面的模型估计部长对其来源地灯光亮度的影响:

将上式中的效应分解为每一个任期年份的效应,得到以下模型:

    三、主要结论

    1、由于部长的政治关联效应显著促进出生地的经济增长,但也同时损害了非部长来源地的发展机会,更为严重的是,不公平的资源分配对诸如公共服务均等化、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国家宏观战略的实施造成了非常不利的负面效应。所以未来的政策要降低部长对投资审批、转移支付等资源分配的干预。建立科学、明确的分配制度。

    2、政治关联通过投资影响到地方的经济增长,要大力限制部长与地方之间的政治关联,以防导致地区政治资源和经济资源分配的两极分化。

    四、汇报点评

本文的研究数据的选取和处理具有新颖的特点,数据的选取来自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 NOAA) 公布的全球灯光数据,该数据的可靠性也得到了学者的多方验证,基本结论认为,现一国的卫星灯光亮度与其GDP 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政治关联度的度量上,文章选取了比较有代表性的政治关联度指标,从三个维度来度量部长与地方的政治关联,分别是出生地、籍贯地和工作地。出生地和籍贯地捕捉部长对哪一种身份更加认同。工作地与出生地的区别在于,如果部长照顾工作地,更可能是被动(公关)的结果;如果照顾出生地,则更可能是主动的结果。本文以部长更换与2003年交乘项的系数,作为关键解释变量,表示政治关联净效应。

    最后研究结果显示,“区域偏袒”现象在我国同样存在,具体来讲,部长的政治关联效应在来源地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新任部长对其出生地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如果是重要部委的部长,对其出生地经济增长的贡献平均提高47%。但对其籍贯地和工作地贡献不显著。说明对于部长而言,感情重于关系。

 

    汇报文献:范子英、彭飞、刘冲.政治关联与经济增长—基于卫星灯光数据的研究,《经济研究》,2016.(1).114-126.

 

    参会指导教师:李想老师高纹老师秦永老师

    论坛值班助理与稿件推送人2016级西方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丁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