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智·研究生论坛”第十二期文献汇报笔记

发布者:陈悦发布时间:2017-06-07浏览次数:1159

     “润智•研究生论坛”第十二期由鲍鼎同学和黄安楠同学汇报,汇报文献来自导师推荐。本期论坛参会研究生共8名,主要来自于国民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的2016级研究生,李想老师参会并带领大家对有关此篇论文的观点进行讨论。

 

1场文献报告题目: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

 

    报告人:黄安楠(2016级产业经济学专业)

    主评论人:丁春风,朱文博,何荟军

    点评嘉宾:李想

    报告日期:2017524

    报告地点:敏达311

 

    一、研究背景

    何为(政治)晋升锦标赛理论?政治锦标赛理论是区别于“中国特色的联邦主义”的一种新理论,从政府官员的晋升激励研究中国政府内部治理的特征。虽然财税激励是构成地方政府行为的一个重要动力,但政府官员,相比于地方财政收入更关心的是自己在“官场”升迁的机遇。官员为了能够增加它的竞争机会,必须动用它手里所有的关键性资源,,比如说资源控制权,增加地方投资机会,改善地方投资环境,建好基础设施,吸引更多的企业到这里投资。各个地区有非常激烈的经济竞争是由地方主要官员所处的官场竞争决定的。​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在经济上被称为“增长奇迹”。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GDP增速高,持续时间长。目前来说,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在30年里保持每年接近10%的增长速度。第二,在经济增长的条件上,自然资源禀赋、物质和人力资本积累,技术创新能力,与其他国家相比并没有什么独特。第三,与高速经济增长相伴随的,是各种负面问题的长期积累,如粗放型增长问题、收入不平等问题、环境恶化问题、市场秩序紊乱与政府职能错位问题等。

    一个国家的高速经济增长,离不开相应阶段的政治制度安排与设计。​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学者发现,很多发展中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是缓慢的。导致这些国家迟缓增长的根本的原因,是国家政府的低效率腐败或政府制定的不当政策。这些学者认为,在发展国家中,政府是经济发展的瓶颈。对此,作者进一步提出问题:在司法等在西方传统观点下的制度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情况下,中国为什么能在过去的30多年里一直是经济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呢?如果和政府有关,为什么中国能够解决政府的难题?又是如何解决的?周黎安的这篇文章,从地方政府官员治理的角度对这些问题提供了一种解答,强调了中国政府官员激励上的独特方式 。

    二、研究思路与基本内容

    首先,简单介绍与本文相关的前期研究成果。

    最具影响力的理论是钱颖一等学者提出的“中国特色的联邦主义”假说。这一理论是借鉴西方经济学“财政联邦主义”理论中的财政分权和由此带来的地方政府竞争这两个核心概念,认为中国的财政分权造成的地方政府之间为财政而竞争,进而促进了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

接下来介绍周黎安“晋升锦标赛”理论的相关文章。

    Lazear and Rosen(1981)发表在JPE上的一篇文章,研究了排名锦标赛方式的劳动薪酬合同。周黎安发表在2004年《经济研究》上的《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兼论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借鉴了Lazear and Rosen(1981)的建模技术,并引入地区间的溢出效应,从晋升激励的角度解析了中国地方官员发展当地经济上的动力与地区间的“非合作”倾向 ,解释了改革开放后经济增长、地方保护主义与重复建设并存的现象 。此外,作者与合作者发表于2003年J Pub. E上的文章利用省级面板数据验证了地区经济增长与主政官员政治晋升之间的显著正相关关系。本文则在作者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将晋升锦标赛作为一种治理模式,从理论上系统阐述了这种治理模式的基本特征、实现条件与影响效果。

    然而,晋升锦标赛不是在任何一种政治体制下都可以发挥效力的 , 它至少需要以下几个技术前提:1、上级政府的人事权利必须是集中的,可以决定一定的晋升和提拔标准,根据下级政府的绩效决定升迁2、存在一种从委托人和代理人的角度都可以衡量的竞赛指标3、参赛的政府官员的“竞赛成绩”是相对可分离的可比较的4、参赛官员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控制和影响最终考核成绩5、参与人不容易形成合谋。

    要满足上述所有这些条件并不容易。中国正是由于具备以下一些政治与经济条件,比较适合晋升锦标赛模式。

    第一,中国是中央集权的国家,中央或上级政府有权力决定下级政府官员的任命,即具有集中的人事权。

    第二,无论是省与省之间,还是在市、地区、县、乡之间都有非常相似的地方。这些地方政府所做的事情很相似,所以他们的绩效比较容易进行相互的比较。

    第三,在中国行政体制下,地方官员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一些最重要的资源,如行政审批、土地征用、贷款担保、各项政策优惠等等均掌握在地方政府的手中

    第四,跨地区的地方政府官员之间的合谋在中国目前的晋升体制下不是一个现实的威胁,地方官员之间的高度竞争才是常态。因为官员的晋升与不晋升存在巨大的利益差异,不仅仅在行政权力或个人地位威望方面,在政治前景上也有很大区别。(不晋升可能意味着永远没有机会或出局, 而晋升意味着未来进一步的晋升机会。)

    再次,我们还需要指出 ,晋升锦标赛在中国实施还有其它一些特殊的便利。

    首先,锦标赛的激励效果是逐层放大的。中国行政体制由中央、省、市(地区)、县和乡镇五级构成、晋升锦标赛可以发生在中央以下的任何一级地方政府之间, 而中国在不同层次上的同构性使得晋升锦标赛得以普遍推行。这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中央颁布一个经济增长目标,下级政府就会竞相提出更高的增长指标,而且行政级别越低的地方官员提出的指标越高。其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政府官员处于一个非常封闭的“内部劳动力市场”。一旦被上级领导罢免、开除 ,就很难在组织外部找到其它工作 ,作为官员个人也不能随意选择退出已有的职位,仕途内外存在巨大的落差,产生一种很强的“锁住”效应 ,造成一旦进入官场就必须努力保住职位并争取一切可能的晋升机会(Zhou , 2002)。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干部“下海”的情况逐渐增多,“锁住”效应才逐渐变弱。

    同时,想要有效的推行晋升锦标赛,参赛人选择是极为关键的。

    要有可比性:如果将一些并不属于“同一起跑线”的地区,放在一起比较只会带来负面的激励效果。(比如条件差的地区无论如何努力都赶不上条件好的地区)

    2)晋升数量要合理:晋升职位是固定的,参与竞争的人数越多,晋升的几率越小,参加锦标赛的期望收入越低,。为了保证参与人有适当的激励水平,同一组内的竞争者人数不能太多。

    晋升锦标赛有效实施的现实威胁主要来自两方面:

    第一,如果晋升锦标赛不能公平、公正、公开地推行,地方官员的晋升与经济绩效无关,而是一些人为因素决定的话,晋升锦标赛就将无效。(如“跑官买官”,“关系”胜于“政绩”,锦标赛就形同虚设。)第二,地方官员失去参与竞赛的兴趣和热情,淡泊名利,只求保住位子。

    最后,晋升锦标赛对于解决政府官员激励问题的意义:没有解决好政府官员的激励问题就会引起政府失效,和市场失效类似,政府官员的激励没有能够与委托人的利益相一致,即在行政领域存在委托代理问题。所以设计一个合理的行政治理结构来规范政府官员的激励,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政府治理的特征是政府官员的自由裁量权和政府所从事的职责的特殊性。而行政治理的核心在于治理官员,所以如何激励政府官员和限制随意处置权十分关键。

    随意处置权、垄断和监督问题使得政府提供良好公共服务变困难。任何政府治理模式都需要解决信息不对称、监督和激励问题,区别只在于各国所面临的政治与经济的约束不同而已。推行的以经济增长为基础的晋升锦标赛,结合它在中国各级地方政府的放大机制,实际上让每一级政府都处于增长竞争格局,让每个官员的仕途升迁都与本地经济增长挂钩,调动其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这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监督激励依次递减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大大节约了监督成本。

    因此,晋升锦标赛最大收益之一是在地方政府之间引入了竞争机制。地方政府间激烈的行政竞争推动了地区间的经济竞争。从根本上说,晋升锦标赛是企业产权得到保护 、政策环境得以优化的行政基础。晋升锦标赛作为一种地方官员的治理机制提供了中国特色的产权保护和其它有助于企业发展的政府服务,它主要不是通过司法的彻底改革实现的,而是通过改变政府官员的激励实现的 。晋升锦标赛是对正式的产权保护和司法制度的一种局部替代。晋升锦标赛与中国行政体制的某些特征相结合有助于克服发展中国家经常面临的挑战 ,即所谓的“政治公有地悲剧” :每一个政府部门都想对企业进行“搜刮”,而不考虑到其搜刮对别的政府部门的负外在性,最终导致过度“搜刮”。

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政府官员可能受到各个利益集团的影响 ,使得政府出台的公共政策成为促进特殊利益集团的工具,即政府被利益集团“捕获”(Stigler, 1971)。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地方政府也难以摆脱各种潜在利益集团的影响。但是在晋升锦标赛体制下,这些利益集团或多或少对当地经济增长是有利的。这是因为,如果地方官员的根本利益在于政治晋升,在于辖区的经济增长, 那么一切利益诉求必须与经济增长的要求相兼容。必须指出的是,在地方官员与地方利益集团极可能形成各种利益联盟的情况下,晋升锦标赛是一种限制政府官员被固定或狭隘利益集团的捕获而导致地区增长迟滞的治理手段。

    三、主要结论

    结合中国政府体制和经济结构的独特性质,本文用晋升锦标赛理论,提供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激励地方官员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治理方式。另外区域间恶性经济竞争;地方官员只关心经济绩效,而忽略了许多长期的影响。诸如此类的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而显得日趋严重,晋升锦标赛模式到了不得不面临转型的时候。

    改变考核地方官员的指标体系只是一种局部的改进,但种转变也有其潜在的成本 。而公众对政府施政的满意度进入官员的考核过程则是一种更根本的解决方法。比如,进一步发挥人大和政协在监督和问责政府官员方面的作用,引入差额选举的方式,让辖区内的公众意愿能够影响官员的仕途,并适当增加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等,这样可以大幅度降低上级政府在考察官员所需的信息成本和设计指标的困难,从而从根本上减少对晋升锦标赛模式的依赖。

    四、汇报点评    

    汇报人对对文章的背景意义以及周黎安先生题注的“政治锦标赛”这一新理论进行详细阐述,并对其涉及的其他参考文献展开了初步探讨。主评论人对汇报文献进行了热烈讨论,对于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指标产生了较大分歧和疑惑,尤其是地方政府大多以后买商业土地来增加和维持自己的GDP增长率。李想老师指出晋升锦标赛理论与财政联邦主义理论之间的竞争与互补关系,简单介绍了这篇文章之后的相关研究进展;针对现场关于该文现实解释力的讨论,强调了要充分注重已有文献在思想和分析框架上的启发性,同时要不断探寻中国经济发展的真相细节,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做出边际上的理论创新。

 

    汇报文献:周黎安. 《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 经济研究,2004.第7期

 

2场文献报告题目:买方抗衡势力条件下的特许费、通道费研究

 

    报告人:鲍鼎(2016级产业经济学专业)

    主评论人:王渊、张运成、黄安楠

    点评嘉宾:李想

    报告日期:2017524

    报告地点:敏达311

 

    一、研究背景

    现实经济中,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交易形式复杂多样,在不同行业的表现也不尽相同。有些是零售商向制造商支付特许费,而另一些却是制造商向零售商支付通道费? 为什么有些制造商支付的通道费多,而另一些制造商支付的通道费少,甚至不支付通道费?

    传统的研究假设制造商或零售商具有完全势力。拥有绝对市场势力的一方,因此也就外生给定了两部收费制中固定费用的支付方,这种思路没有考虑到上下游相对势力不断变化带来的影响,不能内生出两部收费制中固定费用从特许费变成通道费的情况,进而也不能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本文突破了以往研究中产业链单方企业具有完全势力的假设,构建了连续垄断和双边双寡头的纵向关系模型,并假设制造商和零售商通过纳什讨价还价谈判决定交易合约,研究了买方抗衡势力与特许费、通道费之间的关系。

    二、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一)连续垄断的市场结构

    假设产业链上游一个垄断的制造M以边际成本c生产一种产品,并由下游垄断的零售商R进行销售。由于产业链上下游都是垄断企业,所以称这种市场结构为连续垄断的市场结构。

    假设产品的需求函数为D(p),其中p是零售价格,D(p)连续可导且,零售商的单位销售成本为  

且将其标准化为0。

    制造商与零售商之间存在如下两阶段博弈: 第一阶段制造商M与零售商分别指派一名谈判代表组成一个谈判组(M,R)谈判组通过纳什讨价还价谈判确定两部收费制合约(w,F)其中w是每单位产品的批发价格,F是零售商支付给制造商的固定费用。当F > 0时,零售商需要向制造商支付特许费; 当F < 0时,制造商需要向零售商支付通道费。第二阶段,零售商制定最终零售价格p以使自身利润最大化。

    利用逆向归纳法的分析方法,可以得到命题1。

    命题1:在连续垄断的市场结构下,当零售商具有买方抗衡势力时,均衡的批发价格等于边际成本,与买方抗衡势力大小无关。均衡时零售商向制造商支付特许费,且特许费的大小是买方抗衡势力的减函数。当零售商具有完全势力时,支付的特许费为0。无论零售商的买方抗衡势力多大,均不会出现通道费。

    (二)双边双寡头的市场结构

    本部分引入竞争,将连续垄断的市场结构扩展为双边双寡头的市场结构,进一步考察买方抗衡势力与特许费、通道费的关系。假设有两个制造商M1M2以相同的边际成本c生产一种同质产品,并分别由零售商R1和R2在市场上销售,即制造商Mi与零售商Ri进行一对一的排他交易。

    为了考察竞争形式对买方抗衡势力与特许费、通道费之间关系的影响,以下分Bertrand竞争和Cournot竞争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1.Bertrand竞争

    Bertrand竞争时需求函数满足如下假设:

    假设1:需求函数递减且是凹的,。(下标表示对p的偏导数)

    假设2:零售商销售的产品是替代的,

    假设3:零售商Ri获得的利润为:

(12)

    且满足,前一个条件保证了零售商利润最大化的二阶条件成立,后一个条件说明零售价格是策略性互补的。

    假设4:

    同理利用连续垄断结构的分析方法可以得到下面的命题2。

    命题2:在双边双寡头的市场结构下,当零售商进行Bertrand 竞争时,均衡的批发价格大于制造商的边际成本,与买方抗衡势力大小无关。存在一个买方抗衡势力的临界值,当买方抗衡势力,零售商向制造商支付特许费; 当买方抗衡势力,制造商向零售商支付通道费。

    2Cournot竞争

    假设Cournot竞争时的反需求函数满足以下条件:

    假设5:,下标表示对销售数量的偏导数。

    假设6:零售商i的利润为:(18)

,前一个条件保证了利润最大化的二阶条件满足,后一个假设说明销售数量是策略性替代的。

    假设7:为了保证均衡的稳定性,假设

    类似于Bertrand 竞争的分析,在古诺竞争下可得到以下命题。

    命题3:在双边双寡头的市场结构下,当零售商进行Cournot竞争时,均衡的批发价格小于制造商的边际成本,与买方抗衡势力大小无关。无论零售商的买方抗衡势力多大,零售商始终都向制造商支付特许费,不会出现通道费的均衡结果。

    通过对比连续垄断情形,双边双寡头且零售商进行Bertrand竞争和零售商进行Cournot竞争三种情况的均衡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命题:

    命题4:在上下游企业进行合作谈判的情况下,零售商买方抗衡势力并不是出现通道费的充分条件,通道费的出现与否还有市场结构、竞争形式等因素有关。

    三、结论

    1.“买方抗衡势力小时,零售商支付特许费,买方抗衡势力大时,制造商支付通道费”的观点,在一定的市场结构和竞争形式下才会成立。

    2.买方抗衡势力并不是出现通道费的充分条件。本文的模型中,只有在双边双寡头的市场结构且零售商进行差异化Bertrand竞争的情况下才可能出现制造商向零售商支付通道费的均衡结果。

    3.双边双寡头市场结构下,零售商进行差异化Bertrand竞争时,随着买方抗衡势力的变化,两部收费制中的固定费用呈现出由正到负的连续变化,即当买方抗衡势力较小时,零售商向制造商支付特许费; 在买方抗衡势力较大时,制造商向零售商支付通道费。

    四、汇报点评

    汇报人对原文不同市场结构下的假设的现实依据作了自己的解释说明,讨论了其假设的合理性与现实意义,指出该文数理模型所得结论对进一步实证研究具有的价值。在讨论现场,李想老师指出这篇文章的一些不足之处,比如,作者没有分析不同零供结构下的渠道利润与社会福利,也没有考察理性的零售商在不同的竞争模式中的最优选择;同时,老师建议汇报人关注与这篇文章有关的高水平期刊上的参考文献,以更好把握相关领域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及其发展路径。

 

    汇报文献:李凯. 《买方抗衡势力条件下的特许费、通道费研究》. 产经评论,2016(1)

    参会指导教师:李想老师

    论坛值班助理与稿件推送人:2016产业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王渊

    参会指导教师:李想老师

    论坛值班助理与稿件推送人:2016产业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王渊